相对整车而言 ,国内零部件行业仍处于发展整合初期 。未来零部件配套增速受整车影响将有所放缓 ,但较低的基数和集中度决定了配套市场仍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同时 ,保有量快速提升也推动售后和维修市场增长 ,弥补配套增速的放缓 。此外 ,出口将成为零部件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本土乘用车零部件具备较大的进口替代和出口空间 ,而本土商用车零部件凭借较强的竞争力将获得出口扩张和多元化机会 。
受益国内汽车销量增加 ,过去十年零部件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过去十年零部件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31.5% 。过去十年间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也实现了较快提升 。2010年 ,全国汽车零部件销售规模达到16,806.33亿元 ,相比2000年的1,087.6亿元翻了15番 ,复合增长率达到31.5% ,高于汽车整车销量及收入增速 。企业数量由十年前的2500家发展到目前的近1.2万家 ,不论从绝对量还是单个企业规模来看 ,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90年代起 ,随着外资逐步进入国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 ,同时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多方面资源和经验 ,为近十年的行业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 ,部分国内龙头零部件企业已经具备自主开发和系统供货的能力 ,开拓了海外市场 ,进入了国际采购体系 ,出口量逐年增长 。
配套增速放缓 ,但依旧具备成长空间
本土零部件依托自主品牌市场高速增长 ,实现同步发展 。近几年 ,国内汽车行业在内生需求增长、政策扶持加大以及资本市场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汽车销量井喷式增长 ,保有量快速提升 。其中 ,自主品牌汽车凭借较好的性价比优势和下沉式的营销网络 ,在二三线城市市场迅速崛起 ,销量规模不断提升 。随着配套量迅速扩大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许多中小型自主零部件厂商瞄准自主品牌这块新兴市场 ,积极介入其前期开发过程 ,积累了较多的同步开发经验 。部分细分市场龙头更是借助资本市场解决了资金和产能问题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较低的基数和集中度决定了配套市场仍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 ,短时间内汽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也为城市交通、HQ环球体育污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2011年后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减弱 ,汽车行业瞬间从过热进入了寒冬 ,整车销量显著下滑 ,自主品牌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HQ环球体育预计未来几年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将恢复到10%-15%左右的较合理水平 。尽管如此 ,由于目前国内零部件配套市场规模相对整车制造环节仍然很小 ,基数仍较低 ,因此整体规模的提升将抵消短期销量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得汽车零部件行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通道内 。且随着部分细分市场龙头做大做强 ,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将在加大自主品牌主机厂覆盖力度的同时 ,积极寻求进入合资企业配套体系 。长期来看 ,国内优质零部件企业仍将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 。
保有量具备5倍增长空间 ,维修需求巨大 保有量相对于整车销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尽管今年以来销量增速有所下滑 ,但过去几年汽车销量高速增长使得保有量快速提升 ,使得售后维修市场越来越成为不可小觑的一块蛋糕 。目前国内汽车保有量已超过8000万辆 ,千人保有量却仅为60辆左右 ,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随着国民对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购买力日益增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未来汽车保有量提升空间仍十分巨大 。即使与同样人口密集、资源紧张的日韩相比 ,保有量仍至少有5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而随之而来的零部件售后维修市场需求也将同步快速提升 ,并有望抵消配套市场增速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 。
出口市场成为零部件成长第三极
拓展出口市场成为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不断提高 ,一批具备现代化装备和管理水平的本土零部件企业随之迅速崛起 。同时 ,全球化日益紧密以及成本压力的加剧使得跨国整车厂商不断在世界各地寻求低价优质的零部件供应商以保持其盈利能力 。这对于有志于走出国门的本土零部件厂商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遇 。加入WTO以后 ,国内零部件出口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经历了一段飞速发展期 。凭借国内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规模化投资以及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国产零部件在全球市场逐渐打开局面 。2010年 ,我国零部件出口金额达到217.7亿美元 。部分优质企业进入欧美整车厂商零部件配套体系 ,实现全球供货 。出口市场已成为本土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
产品结构和目标市场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从具体细分行业来看 ,目前零部件出口仍然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产品 ,使得虽然出口数量和收入快速增长 ,但效益增长并不明显 。往后看 ,一些细分行业龙头凭借资本市场平台支持 ,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产业结构将逐渐向高端转移 。同时 ,现有零部件出口主要以售后市场为主 ,随着欧美企业逐渐退出部分中低端零部件配套市场 ,本土厂商凭借较大规模的供货能力有望抢占这一市场 ,更多的优质企业将进入全球零部件供应体系 ,为下一步进入更高端领域奠定基础 。
本土乘用车零部件公司-进口替代及出口空间巨大
合资品牌及外国投资者独资行业行业主导型国外零元件行业市场
乘用车零部件受外资主导 ,在华投资不断加大 。进入WTO以后 ,国家对于汽车零部件的保护开始逐步减弱 ,我国零部件产业开始独自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跨国零部件公司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 ,大多数跨国零部件巨头在我国设厂 ,这对于我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 ,国内零部件行业中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收入占比达到45% ,利润占比更是超过50% 。在有些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中 ,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 。在乘用车领域 ,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由于国内合资品牌车企在乘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而其本身大多拥有稳定的全球供货体系 ,零部件供应商均从其原有海外合作方当中选择 。因此乘用车零部件市场基本由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主导 。
核心零部件以及中高端乘用车供应体系依旧以合资及外资为主 。目前 ,合资及外资零部件厂商凭借巨大的研发和技术优势 ,以及与主机厂长期稳定的配套关系 ,几乎垄断了多数核心零部件以及中高端乘用车供应体系 。本土厂商则大多在低端领域互相厮杀 ,竞争HQ环球体育相当恶劣 。本土企业要进入合资品牌配套体系 ,需经过长期严格的认证过程 ,并且在原有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或供货能力不足等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配套 。这无疑加大大增加了进入壁垒 ,仅有部分产品质量过硬 ,性价比优势突出 ,且有持续稳定供货能力的优质企业有望突破这一门槛 。
本土零部件以性价比起家 ,车企降成本压力带来发展机遇
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仍具备一定优势 ,自主品牌及商用车发展为自主企业壮大规模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 ,本土零部件厂商在激烈的竞争HQ环球体育下艰难生存 ,但也因此培养出了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凭借性价比优势 ,部分具备较强经营管理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在外资相对关注较少的自主品牌和商用车领域不断壮大自己的规模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货能力 。同时 ,通过引入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 ,消化吸收再创新 ,部分企业已具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和自主研发的能力 ,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立足成本及质量优势稳步推进提升市场份额 。随着性价比优势以及稳定的供货能力逐渐被自主品牌主机厂认可 ,以及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从而不断拓展新的产品领域 ,本土零部件产能及销售规模快速扩大 ,在配套市场占比近年来持续提升 ,特别是民营企业 ,凭借灵活的体制和较强的激励机制 ,迅速成为本土零部件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巩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同时 ,本土零部件企业寻求向合资品牌以及高端产品领域拓展 ,尽管壁垒较高 ,障碍重重 ,但仍有少数优质企业成功进入合资配套体系 ,实现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
收购海外企业或成立合资公司提升技术水平 。由于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 ,本土零部件厂商与合资、外资厂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短时间内仅通过自己摸索难以有质的飞跃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外资合作或直接收购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 。然而 ,海外并购也势必将遇到当地政策、法律法规及人员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部分企业在多次成功的海外合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也成为了未来本土零部件企业走出国门的排头兵 。通过一系列成功运作 ,企业有望实现规模和实力跨越式发展 ,并为后续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合资企业降成本压力加大 ,优质自主零部件切入供应体系机会来临 。今年以来 ,随着车市整体增速放缓 ,行业竞争加剧 ,车价优惠幅度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而同时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上升 ,这对于整车厂利润率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为了保持盈利能力 ,部分合资品牌主机厂通过寻求质量稳定可靠 ,而成本更具优势的供应商来减弱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优质自主品牌零部件供应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和稳定的供货能力 ,有望切入合资品牌配套体系 ,实现向更高端市场的突破 。
合资品牌国产新车型及自有品牌为本土零部件厂商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合资品牌引入国产新车型的力度持续加大 ,主流欧美及日韩合资厂商陆续引入多款重量级新车 ,而对老车型的国产化率要求也不断提升 。同时 ,部分合资车企推出了自有品牌来与本土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展开竞争 ,这也使得原有合资配套体系面临更多来自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挑战 。合资品牌主机厂对于优质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认可度也不断提升 ,随着合资厂商自有品牌新车的陆续推出 ,预计优质自主零部件大规模切入其供应体系的机会即将来临 。
本土商用车零部件公司-全球竞争力推升出口和多元化机会
全球领先的商用车规模孕育出成熟零部件体系
商用车产业链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完善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而最早生产的车型即是以解放卡车为代表的商用车 。因此中国商用车产业相对于乘用车起步要早很多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化 ,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80年代初期引入斯太尔技术后 ,使得我国商用车 ,特别是重型卡车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我国商用车产业无论整体规模和生产能力都已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 ,凭借较大的性价比优势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而一大批本土商用车零部件企业也随之不断成熟并发展壮大 ,形成了一条完善的商用车产业链 。
商用车零部件企业相比乘用车拥有更好的生存HQ环球体育 。与乘用车不同 ,由于商用车整车企业大多为国有或民营背景 ,因此零部件配套体系也基本有本土企业所主导 ,外资企业仅在部分国内企业暂时无法掌握的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垄断 。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 ,不论是厂家还是用户更关注的是性价比、燃油经济性以及恶劣工况条件下的可靠性 ,而乘用车用户则十分强调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品牌等要素 。因此 ,本土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国产商用车零部件产业也因此得以逐渐发展壮大 。
出口竞争优势明显 ,新兴市场发展带来机遇 。凭借较高的性能和远低于外资品牌同类产品的价格 ,国产商用车在国际市场上广受青睐 。同样 ,商用车零部件随着整车一起走出国门 ,以超高的性价比优势受到海外市场的好评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 ,由于其自身的零部件产业发展不足 ,无法满足售后服务市场对于零部件的需要 ,因此价廉物美的中国商用车零部件率先进入了这些市场 。
随着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逐渐获得认可 ,部分国际知名商用车整车厂商或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与本土零部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产品技术、营销渠道、供应体系、品牌授权等诸多方面予以合作 。为本土商用车零部件厂商打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 。中国商用车零部件企业有望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走向国际化的先行者 。
下游多元化打开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空间
同心多元化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随着商用车零部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规模经济愈发显得重要 。部分零部件企业凭借在商用车领域积累的经验以及柔性化的生产能力 ,逐步切入相近的工程机械、乘用车、农用机械、船用设备、铁路工程以及通用设备等领域 。同心多元化作为企业快速成长的一条路径而被广泛认可 。当今世界几大零部件巨头均遵循这一道路 ,从某一专业领域出发 ,通过同心多元化实现规模迅速扩张 ,从而在各个细分行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
部分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切入乘用车市场 。在各个多元化领域 ,乘用车有着最大的市场容量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且部分技术与商用车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因此乘用车成为各个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多元化的首选 。然而 ,乘用车零部件常年为外资所主导 ,存在较大的进入壁垒 ,因此众多零部件厂商选择依靠原有给自主品牌商用车配套的良好关系先逐步切入其自有或当地的乘用车配套体系 ,并以此积累乘用车配套经验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以及形成长期稳定的配套关系 ,本土零部件企业将有望逐渐获得更多乘用车主机厂认可 ,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