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86-0719-8314877
手机:13297192164
邮箱:763411714@qq.com
|
|
|
大众入局 一汽“泛自主”战略开始显雏形 |
在一汽丰田于去年底的广州车展上高调宣布合资公司已启动合资自主品牌项目后 ,一汽集团旗下另一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也正式确认 ,正酝酿一个更宏大的“合资自主”计划 。这可能是身为央企和“共和国长子”的一汽为尽快达成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目标的关键举措 。
1月28日 ,一汽-大众两大股东德国大众汽车和一汽集团高管不约而同地在媒体上表态 ,将在中国市场启动“开发一个全新的低价子品牌”计划 。
在德国狼堡做出上述表态的正是大众汽车研发负责人哈肯贝格博士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一汽集团负责大众项目的副总经理秦焕明 。后者在出席吉林省人大会议期间向媒体确认 ,大众要在中国推出的子品牌 ,正是与一汽的合资自主品牌 。
虽然早在两年前 ,一汽-大众旗下一款挂自主品牌标识的纯电动汽车“开利”已登上工信部的拟量产新车目录 ,但迄今为止 ,这款合资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除了只在佛山开展示范运行外 ,并没有显现要尽快量产的迹象 。作为一汽-大众佛山新工厂审批的“规定动作” ,一汽-大众上马“开利”或只是权宜之计 。
“实际上 ,七年前竺延风还在任一汽集团总经理时就曾在媒体面前公开表态 ,一汽-大众一定会上马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 。最近两年 ,一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销量增长速度远超自主板块 ,自主品牌份额也一落千丈 ,这让集团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接近一汽集团的知情人士分析道 ,大众与一汽联手推“合资自主”计划 ,可能更大程度上并非出于市场化的目的 。
截至记者发稿时 ,大众中国和一汽集团官方均以“没有更多可以披露的信息”为由 ,拒绝就双方的“合资自主品牌”计划进行置评 。
隔空喊话
如果从媒体披露的时间来看 ,这更像一场事先约好的局 。
1月27日 ,一贯行事低调的一汽集团副总经理秦焕明出人预料地在接受长春当地媒体采访时爆出猛料:“一汽正与德国大众联合研究这个细分市场 ,将开发一个自主品牌 ,大概4个小品种 ,一年生产45万辆到60万辆 。”秦焕明寥寥数语就将大众与一汽的“合资自主计划”和盘托出 。
同一天 ,大众集团技术研发董事哈肯贝格也在狼堡向外媒透露 ,大众第一个低价子品牌可能将率先在中国投产 ,该品牌价格区间在5000欧元到10000欧元(约合人民币41876元至83737元)之间 ,低于目前大众最便宜的Up!(9850欧元) ,与雷诺旗下的达西亚和日产旗下的达特桑竞争 ,有望在2015年问世 。
哈肯贝格表示 ,一旦新子品牌项目在大众内部通过审批 ,将考虑从在华合作伙伴一汽和上汽中挑选一家共同致力于低价新车项目 。
对此 ,大众汽车CEO马丁·文德恩在今年1月13日开幕的北美(底特律)国际车展上表示 ,未来在新兴市场发布低价品牌新车(BudgetCar)的决策将于年内最终落定 。
记者随后致电大众中国公关部相关人士 ,但对方仅在第一时间确认了哈肯贝格博士关于“将在中国投产低价子品牌”的表态 ,并表示没有更多可以披露的新信息 。
不过秦焕明的“积极回应”已经部分解密了大众与一汽仍在商讨的“合资自主计划” 。秦焕明在接受长春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 ,“6万到8万元这个细分市场 ,在中国大概有350万辆(的需求) ,现在就是HQ环球体育或者一些其他品牌 ,没有真正的市场领导者 。”
去年10月 ,大众汽车内部人士曾透露 ,新推的低价子品牌将包括一款小型轿车、一款MPV和一款跨界车 。据外电最新消息 ,在车辆平台方面 ,大众将采用现有车型平台打造新低价子品牌 ,主要是已经停产或接近停产的旧款车型 ,而不是专门为新车开发一款平台 。
在此之前 ,一汽-大众已经上马合资自主品牌纯电动车“开利” ,但目前尚无迹象表明 ,大众与一汽联手推出的新子品牌仍将套用“开利”的品牌名称和标识 。不过从哈肯贝格和秦焕明双方的表态看 ,有一点基本上可以确定 ,那就是这个主打低价位的子品牌 ,不可能悬挂大众的VW标识 。
“泛自主”战略
“一汽-大众肯定要搞一个属于一汽-大众自己的品牌 ,一汽-大众早就在做这个事了 。”七年前 ,当国内媒体问及一汽-大众是否有想法在合资企业搞一个自主品牌 ,以此应对“市场换技术”的困境和难题时 ,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斩钉截铁地做出了上述表态 。
实际上 ,一汽-大众正是在当年敲定 ,通过提升合资公司自主研发能力 ,最终实现整车开发 。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部长王东晨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自从合资公司在2006年确定研发战略目标后 ,在最近5-6年里一汽-大众为提升研发实力在硬件上投入就超过10亿元 。”
仅在去年 ,一汽-大众就投资1.2亿元用于新车碰撞测试的车辆安全中心 ,并在距离长春60公里外的农安 ,斥资13亿元开建一个占地14平方公里的整车试验场 。在此之前 ,一汽-大众已经兴建了多个专业技术中心 ,例如造型虚拟中心、零部件试验试制中心、电子电器试验中心和发动机及新能源试验中心等 。
按照一汽-大众的规划 ,合资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可分为四步走:第一阶段目标:产品国产化和修饰、局部开发和优化;第二阶段的目标:外观、外饰的改型;第三阶段的目标:车身自主研发;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过渡 ,合资公司自主研发的终极目标将是具有完备的整车开发能力 。
根据上述规划 ,预计在2015年 ,一汽-大众将实现整车开发的技术研发终极目标 。这与哈肯贝格博士宣称的大众在华全新子品牌的投产时间非常吻合 。
综合秦焕明和哈肯贝格博士的表态 ,大众和一汽是基于市场化目的 ,瞄准雪佛兰HQ环球体育 ,进入比现有大众品牌车型更低的价格区间和细分市场 。按照大众的分析 ,当前中国市场每年低价车销量超过300万辆 ,已经成为该领域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而占据中国最大份额的大众 ,有必要适时进入该细分领域 。
不过接近一汽的分析人士表示 ,从一汽集团角度而言 ,推动旗下两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尽快落地“合资自主”计划 ,以此快速提升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品类中所占的比重 ,不失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尤其是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的一条“捷径” 。
在此之前 ,HQ环球体育集团发布的“大自主战略”已经将旗下HQ环球体育日产“启辰”、HQ环球体育本田“思铭”和尚未发布的HQ环球体育雪铁龙合资自主品牌 ,纳入到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中 。
尽管类似的战略也引起业界争议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这确实是大型国有汽车集团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自主品牌销量的“捷径”之一 。
虽然在经营业绩和利润上 ,一汽-大众独占鳌头的市场表现足以撑起一汽的半边天 ,但自主板块与合资板块发展步调严重不协同 ,也让一汽在自主研发投入上面临舆论的指责 。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 ,以奔腾和夏利为代表的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车 ,销量从2011年的40.5万辆骤降为30.5万辆 ,同比下滑24.6% 。在集团整体销量比重中 ,自主品牌乘用车比例已经突破10%的历史谷底 。而在2001年-2005年的“十五”期间 ,一汽自主品牌汽车占集团总销量比重还高居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