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公交车数量占机动车保有量约1.3%左右 ,但由于耗油量大及行驶公里数多 ,其排放的汽车尾气 ,占比则高达30% 。有观点认为 ,在节能减排、HQ环球体育保护大势所趋的当下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或为有效措施之一 。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最大的深圳 ,目前投入使用的新能源公交车共计3050台 (截至今年3月) ,其中1200辆为纯电动车 。按照政府相关部署 ,未来两年新能源公交车总数将达5000辆 ,占该市公交总数约三分之一 ,新投入车辆均为纯电动 ,未来规模还将扩容 。
在商业模式初显 ,运营效益逐步好转的情况下 ,深圳的电动公交经验之于全国有怎样的借鉴?这似乎并非一个简单命题 ,巨额的财政投入 ,势必给地方财政带来不HQ环球体育度的压力 ,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 ,各地技术路径的分裂才是真正的命门所在 。
补贴或加剧财政压力
记者粗略估算 ,截至目前 ,深圳所投入的1200辆纯电动公交大巴 ,每辆地方财政补贴为50万元 ,这笔补贴共计高达6亿元 ,而这还没有算上对混合动力公交大巴的补贴 。同时 ,中央财政还需另补6亿元 。
按照规划 ,到2016年年中 ,深圳将再添2000辆左右的纯电动公交车 ,如果补贴费用不变 ,深圳新增财政支出将达10亿元 。此前深圳出台的相关文件显示 ,该市设立了总规模35亿元的新能源产业专项资金、21亿元的示范推广扶持资金 。随着推广规模的不断扩大 ,上述资金显然不够 。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 ,GDP排名全国前列 ,相关的财政支出或不是难事 ,对于国内其他财政能力稍弱的地区而言 ,即便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不及深圳 ,相应的财政支出是否能跟上恐不难想象 。
2013年9月 ,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北上广深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 ,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
同年11月 ,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 ,对各地申报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案进行了审核评估 ,确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28个城市或区域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 。
不难看出 ,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正在被“推广应用”所取代 。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 ,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对这些示范城市给予综合奖励 ,奖励资金将主要用于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 ,显然地方政府购车补贴带来的财政压力将由自身完成 。
据悉 ,天津现有245辆纯电动大巴 ,到2015年将完成2000辆纯电动大巴k9的投放 。此外 ,比亚迪还同大连市签下合同 ,在未来两年内将在大连投放1200台K9 。同期略早 ,比亚迪也与南京公交集团签订了首批采购650辆纯电动大巴的订单 。
现实问题在于 ,地方政府债务压身 ,减排压力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指标明晰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如何腾挪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值得关注 。
技术路径分化之弊端
面对巨额补贴模式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界资深专家陈光祖对记者表示 ,“花了钱 ,还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他看来 ,整个纯电动市场都属于初期发展阶段 ,推行办法应多元化 ,“不能只盯着补贴 ,搞示范推广 ,这十几年才卖了1万多辆 ,数量这么小 ,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 。像日本 ,那是盯着市场 ,想办法赚钱 ,已累计卖了100多万辆 。”
在他看来 ,HQ环球体育同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产业 ,关键是思路 ,要从盯着补贴转变为盯市场 。同时 ,他还表示 ,“公交市场的盘子太小了 ,要完成节能减排 ,不能只停留在公交市场 。”
不仅如此 ,上海的超级电容、深圳的外接充电 ,两种技术路径基本不兼容 ,而这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分化的缩影 。
标准化建设缺失被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亟待解决的“拦路虎”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 ,技术路线统一在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之初就应该考虑到 ,但时至今日 ,仍没有完成 。
“技术标准不统一 ,对整个产业发展伤害很大 。”深圳巴士集团副总经理桂天骄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国内出现了很多技术派别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 ,各地几乎自成一派 ,既无兼容的可能 ,也没有可借鉴和交流的价值 。
尴尬之处在于 ,作为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 ,公交公司对车辆的选购基本没有话语权 ,各地都有自己的标准 ,只能在这个标准下去选择 ,哪怕是一个零部件都只能向汽车生产厂商购买 。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由于各地的标准壁垒 ,企业基本不能进军异地市场 ,市场空间被卡死 ,这样容易造成行业混乱 ,难以产生行业龙头企业 。标准迟迟未能统一的背后 ,更潜藏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 。“已经到了一统江山的时候了 ,否则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该人士表示 。
记者注意到 ,目前正处于示范应用的城市中 ,车辆采购基本来源于本地企业 ,繁乱的技术路线下 ,企业想要拓展异地市场必须符合当地标准 ,或者去当地投资设厂 ,显然难有企业可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