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西班牙汽车内饰零部件供应商安通林发布声明称 ,已完成收购麦格纳国际旗下的内饰业务 ,包括其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区域的36座生产制造业务单元 。此次收购完成后 ,安通林的年营业收入有望达到44亿美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 ,通过整合“强敌”麦格纳 ,安通林不仅“干掉”了一个竞争对手 ,其在内饰行业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内饰供应商 。
安通林积极扩张欲称霸
安通林是一家生产车门、硬饰件(立柱)、车顶、照明的零部件供应商 。近几年 ,其扩张速度非常快 ,尤其是车顶业务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40%以上 。去年9月 ,安通林副董事长ErnestoAntolin对外宣称 ,安通林要成为全球最大的内饰供应商 ,他表示:“HQ环球体育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当然HQ环球体育也在市场中考察所有的可能性 ,关注最多的是扩大车门与照明事业部中的产品种类 。因为HQ环球体育不打算通过并购来扩大座椅业务 ,而在顶置系统领域 ,安通林的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一 。”
通过并购扩张从而成为某一细分行业领导者是欧美 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发展之道 。前不久 ,本报记者分析全球汽车内饰行业格局发现 ,安通林已是全球10大汽车内饰供应商之一 ,但要想称霸行业 ,佛吉亚、李尔、江森自控及麦格纳都是其强劲的竞争对手 。2014年美国李尔公司营业收入总计177.3亿美元;法国佛吉亚营业收入208亿美元;江森自控座椅及内饰的营收是220亿美元 ,其中内饰业务40亿美元 。由此可见 ,这几家劲敌要么不可能出售内饰业务 ,要么实力很强难以收入囊中 。
汽车座椅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 ,专门做汽车内饰的企业规模不会特别大 。从工艺上看 ,汽车内饰规则要求不严格 ,附加值不高 ,利润也相对较低 。这些产业属性和回报性是综合性跨国公司不太看重的 。因此 ,伟世通、李尔、江森自控、麦格纳等都曾或正在出售内饰业务 。
收购麦格纳完成夙愿
收购麦格纳国际内饰业务后 ,安通林毫无疑问成为汽车内饰行业的龙头企业 。2014年麦格纳内饰业务销售额大约为24亿美元 ,为什么安通林能够收购麦格纳?首先是麦格纳有意出售内饰业务 。近几年 ,麦格纳一直在调整战略 ,有意转向轻量化、能源动力、电池等主流技术领域 。其次 ,安通林和麦格纳在任何相关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之和都不超过15% ,符合国际反垄断条例 。
今年3月 ,外媒开始报道安通林有意收购麦格纳内饰的消息 。4月16日 ,安通林和麦格纳国际签订了出售与购买协议 。根据协议 ,安通林拟收购麦格纳全球内饰业务 ,包括若干子公司和业务部门 。交易完成后 ,麦格纳将不再持有被转让实体的任何权益 。
近日 ,麦格纳宣布 ,目前完成交易的部分不包括在中国的两家内饰合资公司 ,由于批准程序的关系 ,这部分转让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麦格纳内饰在中国的业务包括提供仪表板、门板、遮阳板、照明(顶棚)控制、立柱饰件等 。9月6日 ,麦格纳中国的相关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政府批准手续等因素影响办理进程 。但汽车内饰行业资深人士分析 ,麦格纳中国内饰业务发展势头不错 ,或有合作伙伴限制影响了中国业务的交易进度 。
中国市场仍是重要参考
近年来 ,坚持“紧跟主要汽车制造商的世界扩张路线 ,确保贯彻‘及时到达’全球客户”的分销政策 ,安通林迅速实现在全球市场的拓展 ,在世界各重要市场投资建立了新工厂 。2014年 ,中国市场为安通林贡献了12%的销售额 。可见 ,中国已是安通林主要的增长市场 。从今年一季度财报看 ,得益于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市场的推动 ,安通林内饰业务的营收和利润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此外 ,翻一下安通林2014年大事记 ,不难发现其重要的投资项目都在亚洲 ,尤其是中国 。去年8月 ,安通林在上海启动了新项目 ,主要生产车顶内饰产品的安通林汽车配件制造(上海)有限公司;12月 ,安通林与中国HQ环球体育伟世通建立合资子公司 。据记者了解 ,安通林在华已建有十多座工厂 。
安通林进入中国很早 ,通过与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 ,这些年在中国稳步发展 ,并有意提速 。专家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 ,麦格纳有意强化中国业务 ,麦格纳在中国市场的较好表现 ,可能也是安通林收购麦格纳的考虑因素之一 。安通林收购麦格纳 ,显然是为其实现“要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内饰供应商”的战略目标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