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 ,分享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轻量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经验 ,“2015(第三届)中国轻量化车身会议暨2015(第九届)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于近日在重庆举办 ,该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信金属共同承办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开国在会议致辞中说:“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迎来了第九届 ,也是连续第二次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召开 。现如今 ,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是汽车产业四大发展方向 ,希望业内企业和专家借助轻量化联盟搭建的这个平台充分交流与沟通 。”
轻量化联盟搭建交流平台
汽车轻量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在成本控制与性能改进条件下 ,通过轻量化结构设计与轻量化材料和制造技术在整车产品上集成应用而实现产品减重 。目前 ,我国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意识到 ,汽车轻量化技术进步需要多家企业联手 ,以产业化项目为桥梁 ,以技术共享为原则 ,集中研发资源 ,协同合作 ,推动创新 ,共赢共荣 。这也是轻量化联盟成立的意义所在 。“自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 ,越来越多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积极加入到这个组织 ,HQ环球体育的队伍不断扩大 。目前 ,轻量化联盟共有成员单位17家、伙伴单位37家 。涵盖了国内主要的自主品牌整车和轻量化技术企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轻量化联盟秘书长张宁表示 。
轻量化联盟正在积极展开乘用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研究工作 ,涉及项目群累计136项 ,并组织开展了“首届汽车轻量化技术沙龙”、“中国轻量化车身会议”、“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研讨会”等 ,针对企业需求 ,还发布了19项技术规范以及待发布5项 。今年以来 ,轻量化联盟启动了轻量化技术与产品巡展活动 ,组织国内外轻量化技术零部件企业 ,以为整车企业提供系统的轻量化解决方案为目的 ,赴整车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
此次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采取了主会场、四个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针对高强度钢、连接技术、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细分领域设立近50多场专业演讲 ,参与企业涵盖了麦格纳国际、昆士兰大学等多家外资企业和研究机构 。
轻量化国家战略地位持续提高
推动汽车轻量化的进步 ,能够快速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能力 。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轻量化车身会议 ,表明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已经十分重视轻量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而从国家层面来看 ,“轻量化”的战略地位还在持续提高 。
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逸表示 ,《中国制造2025》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并把轻量化列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的核心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面 ,重点提出了底盘系统的轻量化研究应用 。在节能汽车方面 ,推广应用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塑料及非金属复合材料等整车轻量化材料和车身轻量化、底盘轻量化、动力系统、核心部件轻量化设计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我国汽车产业已组建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开展大量工作 ,是推动产学研用、团体标准制定的良好平台 。
今年以来 ,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基金委等国家部门相继发布的专项方案和通知中 ,多次提及对轻量化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 。目前 ,面向轻量化的材料科学与面向电动化的能源科学、面向智能化的信息科学一起被列为新能源汽车的三大科学问题 。工信部已启动并正在酝酿多个与轻量化相关的支持项目 。
轻量化发展需产业规划引领
此次汽车轻量化技术国际研讨会的各大分论坛 ,总体呈现出针对性强、质疑性强、学习性强的特点 ,这也间接反映了各企业轻量化技术应用总体方向虽然一致 ,但实际应用程度及效果仍有较大差别 ,轻量化技术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汽车轻量化产业缺少成熟的复合材料工程设计经验、严重缺乏材料性能研究数据、缺少既熟悉汽车结构又了解新材料设计的工程师 ,同时缺乏新材料分析标准和失效判断标准以及试验验证方法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秘书长郑垲在演讲中指出 。
林逸则针对汽车轻量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 ,建议尽快完善行业轻量化数据的建设 ,包括材料库、零件库、工艺库、标准库、知识库、专家库6个子数据库;其次 ,建议尽快完善汽车轻量化技术规范的制定 ,根据轻量化的需求全新制定规范 ,对国标或行标中已有标准改进 ,还要整合不同企业在用标准规范;第三 ,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轻量化评价体系 ,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以及轻量化成本分析技术等 。 |